日记大全

缘境求解——任务驱动抓本质

发布时间:2017-07-04 17:51:18阅读: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书面语表达,其核心指写作活动是由特定的任务要求来导引的,而所谓的“任务”则是根据一个具体的思想或事件情境提出来的。因此,唯有全面理解给定的情境,深入捕捉任务的要核,才能做到深度审题、精准立意。

  招法1:择其一边,深入开掘

  任务驱动型作文考题常就某一情境,给出两个相反的观点选项。这样,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就面临着一个选择的问题。一般而言,写一篇不足千字的考场作文,与其顾及两边泛泛而谈,不如择其一边深入挖掘,把某一点阐述透彻。譬如,2016年浙江卷作文题对“虚拟世界”给出了“拥抱”或“远离”的选项,有考生就选取了一边:

  自从有了网络游戏,多少英姿勃发的少年将在足球场上飞奔的身体,变作了电脑前佝偻的躯壳,丧失了神采奕奕的灵魂。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会生活在一个由信息数字组成的社区里,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只是一串数字,一串编码,根据编程在生活。在虚拟世界,我们不需动手,不用走路,交谈的对象是数字,穿的是数字,吃的也是数字。那时,人类可能退化到只剩脑子在动的肉团了。因此,如果还想有明月的陪伴,微风的轻抚,以及可供远观的大海,那么请及早远离虚拟世界吧。

  作者非常明确地选择了“远离”观,并根据日常观察和合理推想,写出了虚拟世界已经和可能带来的种种灾难,自然而然地导出了远离虚拟世界的必要性,论述充分而又透彻。

  招法2:比较分析,辩证立意

  如果任务驱动型作文考题提供的观点选项是互补的,那么行文立意就不宜偏于一边,而应通过比较分析理出各选项的侧重点,并予以更高层次的审视,最终形成一个辩证的立意。譬如,201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是关于“语文素养提升途径”的,要求考生比较给定的三条途径,阐述看法和理由。有考生就运用了此招法:

  语文素养提升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课堂有效教学能让语文学习“快”起来,它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能使你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而课外大量阅读则能让语文学习“广”起来,在更加广泛的内容学习中,使学生的收获更广博,当然这离不开课堂内老师的预先指导。此外,社会生活实践可让语文学习“活”起来。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你会发现语文是有温度的。不过,这种学语文的途径也有不成系统的缺点,故而离不开前两条途径的配合。一句话,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在这个语段里,作者简要分析了三条语文素养提升途径的不同优势和相应局限,辩证地融合了考题给出的各个选项,并用“综合性的工程”这样的立意来统领、提升全文,恰切而又不乏高度。

  招法3:取己所长,独出机杼

  如果任务驱动型作文考题只是设置了一个情境,没有明确的观点选项,呈现出开放式的立意空间,那么行文立意不妨从自己的论述偏好出发,在题目给定的边界内寻找、提炼富有个性的立论点。譬如,一模拟考试卷作文题提供了一个高中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场景,杂文家狄马先生就此论道:

  生命是不能规划设计的。一个生命要走向成熟,不是事先设定一个理想,然后通过这个理想制定者告诉我们的手段去努力就能达到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资格替孩子设置理想、规划生涯。现代教育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正如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复杂个体,应该像园丁,而不是工程师。园丁的责任是依照每一棵树、每一株花的特性浇水施肥,而不是让竹子结玉米,或硬逼玫瑰“规划生涯”,长成园丁自己的模样。

  面对众人交口称赞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擅长审辨式思维的狄马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潜伏的教育危机,意味深长地指出:生命是不能规划设计的。如此立论,既避开了人云亦云,也极具现实针砭性。

  【文题展示】

  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在中华大地上掀起过一轮又一轮的饮食文化热,彰显了中国人鲜明独特的生活方式。同时,我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折合粮食高达500亿公斤,约合2亿人一年的口粮。请就这种饮食文化现象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佳作】

  柴樱引

  韩国法顶禅师说:“自己的碗,装满了就好。”这话朴素至极,却狠狠地戳中了当代中国人的某种生活观念的要害——明明不需要了,却还要去装第二碗、第三碗、第N碗,占有的欲望远远超越了实际的需要。“民以食为天”的古谚让饮食成为长盛不衰的话题。《舌尖上的中国》恰恰契合了这样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可我们为本民族繁盛的饮食文化感到骄傲时,却全然忘却了举足之间应有的文明。

  很遗憾,这竟然是一个事实:中国每年要浪费2亿人一年所需的食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当为此感到羞耻甚至罪恶。饮食文化带来的跟风式浪费不仅暴露了国人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陋习,而且暴露了国人内心世界的极度贫乏。

  是的,浪费背后的贫乏不是人们的胃,而是人们无处皈依、空虚孱弱的内心。热衷于浪费的人们看起来挥霍得欢实,实际上是在用物质填补精神的空洞。他们或许觉得这样的浪费是正常的、必要的,甚至觉得这样做与人无干、与世无害。但他们错了,错得离谱。奥地利作家穆齐尔在《捕蝇纸》里,曾流露出一种对人类乃至对整个世界的悲悯广博的情怀。我想,这正是当今社会所欠缺的。而我们那种无节制的消耗式的饮食生活却在不断消磨这样一种对天下苍生的基本情感,从而让人的内心变得无比贫乏,让虚荣成为自我保护的工具,让那些刺眼的数据震惊了世界。“饮食”挟带上“文化”,似乎就成了高格调、高品位的象征。但难道我们只能在大得看不到对面的圆桌上来体验这种格调吗?难道我们只能在层层叠叠的碗碟之上去炫耀这种高品位吗?其实,梭罗早就给过我们答案。对梭罗来说,一座自己搭建的小木屋,一汪瓦蓝的湖水便足以构成一个完美的世界。这位不简单却也简单的作家一年只花六个星期来赚钱,把剩余的时间全部留给了自己的灵魂。谁敢说他的生活没有格调呢?谁敢说他的生活丧失了品位呢?谁又敢将自己的心在瓦尔登湖的水面上照一照呢?梭罗的简单使人丰富。

  当然,我们没必要去过一种原始的生活,来显示自己的虔诚,我们只需要改变奢靡浪费的现状,就能拯救自己日渐沦丧的内心世界。葛兰汀·约翰逊说:“恐惧比痛苦更加可怕。”而我觉得,那些饥饿的人们的痛苦,应当引起我们的恐惧,人们应努力给痛苦的人以帮助,从而填补我们浪费背后的深刻贫乏。

  【点评】

  本文行文立意成功地运用了“择其一边,深入开掘”的招法。面对这种中国式饮食文化,作者旗帜鲜明地抛出了批判的利刃,在简要地叙述浪费现象之后,就深度审视“浪费背后的贫乏”,揭示出国人的虚荣和虚空。同时,作者以法顶禅师、穆齐尔、梭罗为参照材料,阐释了简朴生活的丰富意义,从而将本文的立意升华到了哲学的层面。

  作者:孙文辉

  来源:《语文报·高一版》2017年4月